托育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托育服務建設須快馬加鞭 二維碼
26
受疫情沖擊,線下早教機構停擺,中小托幼機構面臨洗牌。 截止2020年5月8日,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與“幼兒早期教育”相關的企業注冊量達3.7萬家,其中經營狀態是在業、存續的企業有3萬家,已注銷或吊銷的企業有6000家。 隨著各地復工復產,早教行業逐漸有所回暖,3月和4月的企業新增量明顯回升,其中3月份新增78家早教類企業,4月份新增104家早教類企業,環比增長33.3%。 聚焦托育領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養老、托幼服務。 有兩會代表委員指出,在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齡化加劇的大背景下,每個孩子都應得到精心養育,做好托育服務是各級政府完善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增強年輕人的生育意愿。 當前,我國托育服務 仍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微觀層面看 家庭養育最優但缺乏制度保障,家政服務是有益補充但不規范,托育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 宏觀層面看 托育服務涉及業務領域眾多,協同不力、市場無序、隊伍缺失等問題較為突出。下一步,應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及相關政策文件基礎上,加快完善托育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家庭后顧之憂。 筆者建議,應搭建涵蓋健康營養、科學照護、安全保障、早期學習的綜合性服務框架。現階段應以0—3歲兒童及其家庭的合理需求為出發點,為兒童、家長、主要養育人提供適應其合理需求的服務,主要包括營養健康、科學養育、安全保障、早期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同時,應明確家庭、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的服務供給重點。家庭是第一責任主體,應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履行好養育職責。 政府一方面要為最廣大的家庭提高養育能力、開展早期教育提供宏觀指導,營造社會環境,建設示范項目;另一方面要為特定兒童及家庭提供兜底保障和服務。 市場力量按照市場規則,提供市場化的托育相關服務。產假、育兒假以及彈性工作安排都是有利于父母更好平衡工作和育兒關系的重要途徑,下一步需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并完善相關政策。 建立健全家庭主責、政府兜底、社會補充的經費投入與分擔機制很有必要。家庭作為兒童養育的第一責任主體,承擔大部分托育服務費用。當家庭遭遇困難時,政府履行保基本的兜底責任,社會提供補位性質的幫助和支持。政府保基本、兜底線,主要是負擔政策保障對象的相關投入、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及運營費用、公益性普惠性服務的補助和補貼等。政府支出也可以發揮引導和帶動社會投入的作用。 應發揮衛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門的優勢,發揮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專業智庫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部門現有的服務平臺和基層陣地,加強合作、優化與提升。 在筆者看來,有必要加快公益性托育機構建設,重視困境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在社區層面發展一定數量的公共托幼機構和兒童課外看護服務機構,以滿足不同情況家庭的現實需求。 可以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 提供更多的育兒便利條件。 同時,要將困境兒童(特別是重病重殘兒童)、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家庭優先納入公益性的托育服務范圍,并由政府進行兜底保障。在加強對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同時,未來應通過政策調整和服務支持,盡可能實現更多的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的父母待在一起,避免家庭責任缺失。 此外,還應加快制定托育服務領域的行政法規,逐步推動更高層級立法程序,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和監管權限,制定準入標準和行業規范,優化收費和定價管理,建立行業運行監測評估體系和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依托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學前教育、兒童保護、社區工作、計生、婦聯等領域的力量特別是基層一線人員,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專業化、職業化的托育服務人員隊伍。 作者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 佘宇 來源:新華號 中國教育報 |